栏目导航  
博雅讲堂开讲了 资深纪录片导演王小龙解读纪录片拍摄
发布时间: 2012-12-06 浏览次数: 81

 

纪录片该如何定义?纪录片的拍摄手段有哪些?纪录片的生存法则是什么?1024日,博雅讲堂的开篇之作,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首席导演王小龙在他的《真实与纪录片》的讲座中,为我校300余名师生详尽解读了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作为我国资深的纪录片导演,王小龙老师以独特的视角、舒缓的文字、亲民的影像,在国内纪录片领域备受推崇。王老师主创的各类电视片种多次荣获国家、上海的政府奖项和专业奖项。长篇纪录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奖。在中国申办上海世博会展示影片“茉莉花”的摄制过程中,王老师为监理方代表、申博宣传片工作组负责人,最新3D版上海城市形象片《上海,灵感之城》的创意者和策划人。

讲座中,王老师首先澄清了纪录片的概念,他所讲的纪录片是影片的一种,可以在电影院播放,这类影片的本质是纪录,“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不受创作者左右,拍摄者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客观地跟随所纪录的人走动。至于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王老师认为很简单,即“稳一点、长一点和多一点”。他倡导放弃更多的拍摄技巧,保持生活原有的弹性和质感。以《我的先生马革顺》这部纪录片为例,马先生的妻子,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用普通摄像机真实地纪录了马革顺先生生活中的点滴,此片经过王老师剪辑后获得了纪录片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获“白玉兰奖”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奖的《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是王小龙老师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拍摄花了三年时间,但王老师却用三十年的时间来积累。影片记述的是王老师生活的环境、熟悉的人物。讲座现场,王老师还插播了《歌舞中国》、《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我的先生马革顺》和《房东蒋先生》四部纪录片的片段,让同学们通过影像感受纪录片的魅力。最后,在讲座互动环节王小龙老师详细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王老师在讲座中强调,我们周遭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纪录片做的就是研究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值得拍部纪录片。王老师称之为——“正在发生某种变化的”。整场讲座,王老师语言幽默,举例生动,同学们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通过王老师对纪录片的诠释,同学们感受到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充满了真实的感动和真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