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厘清思路、深化工程教育问题研究,扎实推进校本研究和我国工程教育改革,4月22日,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评估认证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保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我校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朱高峰院士发起并主持召开。我校副校长夏春明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范唯、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张星臣教授、住建部人事司副司长何志方,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十多家高校和单位的相关专家出席会议。
朱高峰院士在发言中指出,要以院校为主体开展研究,理清教育系统的性质和作用机制、明确院校的职能和权限,解决“放管服”中政府定位和学校管理的问题。朱院士强调,教育最主要的对象是人,讲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前存在的一个误解是从上到下都认为学校应该按照卓越人才的标准去要求和培养学生,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性。朱院士非常关心教育的需求问题,他认为工程教育学生的数量不能跟人口呈比例,而是应该和工业产值以及工业增加值呈比例。他希望教育能够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通过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推动建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夏春明副校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由我校组织的系列座谈会的背景情况和后续计划安排,并对出席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中心的鼎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夏春明副校长认为,“五位一体”评估对学校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结合实际工作,对评估审核和专业认证中的中观和微观、外评和内评、教学和教育、统标和分类、评教与评学、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形似与神似、举措与机制、技术与内容十个方面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并最终概括为质量管控和质量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夏春明副校长强调评估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其最理想状态是要形成一种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质量文化。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认证与质量保障”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范唯主任认为,面对中国高校体量大、类型多的现状,工程教育应该有很强的弹性,宽窄适度。陈以一教授介绍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共性基础、个性发展为理念重构课程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打造评价体系的经验。何志方副司长指出评估认证过程中存在廉政、经费、政策等方面的风险,存在行业和教育部门价值取向不同、业界专家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张星臣教授、蔡三发教授、陆国栋教授、郑刚教授分别以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机器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为例,详细介绍了各学校和学院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国际化办学、参与国际认证的经验,认为通过认证把专业纳入持续改进的机制中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余寿文教授指出,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传播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认证和评估工作必须有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参与,必须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在大变局之下,我国认证和评估要强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强调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服务,充分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建设中国的和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体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场有新意、有深度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并对座谈会后续系列的成功举办寄予了积极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