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星”材料工程学院王锦成事迹简介“校园新星”材料工程学院王锦成事迹简介
发布时间: 2011-09-07 浏览次数: 238

    王锦成,2003年5月毕业于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6月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长期从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应用的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性橡胶材料的研制与开发。
 他在政治思想上、教学科研上、行为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奋钻研、严谨治学,特别是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 积极进取,努力提高学术水平。
   在本学科教授的支持下,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和在研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有核准一步法’的超支化有机蒙脱土的制备及其在硅橡胶中的应用性能研究(50803034)”,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基于磷-氮-硼阻燃修饰的树枝形层状硅酸盐的可控制备及应用(10SG53)”。目前是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项目评审专家。
   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近10项;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收录。在自己的努力与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于2004年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度成为我校首届硕士生导师,2008年度底破格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2010年度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的荣誉称号。
 目前,为荷兰Elsevier公司《European Polymer Journal》、Wiley公司《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英国Rapra Technology ltd公司《Progress in rubber, plastics and recycling technology》等期刊纳米插层材料以及橡胶方面的常年审稿人。
2. 广泛合作,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他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仔细了解和学习同行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思路。
   他积极参与数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参展项目《节能环保型铝合金型材(门窗)专用纳米粉末涂料》于2008年获得中国工博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三等奖;参与的项目《采用纳米氧化锌母炼胶混炼新工艺的橡胶制品》分别获得 “第二十三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以及产品推广实施金奖。
 他积极推进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广泛的途径做好成果的转化工作。其中,已和金安国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星有机硅(法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回天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就阻燃橡胶成果进行专利转让以及产学研合作,部分成果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每年为企业创造6000多万元的产值。另外,和金安国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项目《无卤素高阻燃绿色覆铜板的研制》获得松江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3.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他热爱学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书育人模式。
   他将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的相关实例应用到讲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的课程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及热分析等先进手段,为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被评选为2010年度校精品课程。另外,他积极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开设一些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他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基础上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次培养,这样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使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任务而心急气馁,更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在科研活动中,指导本科生从事科技论文的撰写和专利的申请工作,已和学生联合发表论文20余篇,联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目前,已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8项,其中,2008届的赵维达同学获得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三等奖;2009届的郑晓昱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以及2011年度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百优论文”奖。
4. 专注学科建设,积极参加“卓越人才”培养工作。
   作为青年学术骨干,他还积极参与构筑学科建设的发展平台,并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作为骨干成员完成了上海市重点学科“天然源农药工程(p1402)”建设。作为骨干成员正在进行上海市教委“085”工程—“天然源化合物研究及产品工程创新团队(JZ0904)”建设。作为主要成员之一正在参与上海市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的申报和初步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学院的涂料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
 
    王锦成同志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为我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年轻的科研人员不懈努力、不断创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