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星”社会科学学院候选人于凯事迹简介“校园新星”社会科学学院候选人于凯事迹简介
发布时间: 2011-09-06 浏览次数: 248

自2001年7月起,我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至今已有10个年头。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原社科部)副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荣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8)称号,2010年入选“上海市阳光学者计划”(2009)。

多年来,坚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第一线,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兢兢业业,勤奋工作。近5年来承担主要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城市危机管理》、《中国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研究生课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生课程),以及《中华文化经典导读》、《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文明》等人文选修课,尤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讲课程。

10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规律,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具有坚定政治信念、严谨朴实教风学风、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既注重理论教学的内在逻辑穿透力,又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的生动鲜活的教学风格,得到了广泛好评。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近年来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突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党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宣传党的创新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坚持党性要求,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首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立足“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重点突出“六个为什么”的理论主题,坚守舆论宣传主阵地,以坚定政治信念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课程设计环节,注重强化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正确把握课程属性与专业属性的辩证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高校政治理论四门主干课程教学内容间的有机衔接,重点发挥国史国情教育在民族精神培育中的核心功能,强调历史教育在公民意识塑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政治认同养成等实际效能,突出四门核心课程间的内在理论逻辑及内容衔接,以进一步强化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益。

3、正确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努力做到“照本不宣科”。在精心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发育状况与社会认知特点,探索有效教学方法,精选教学案例,突出师生互动,以鲜活的课堂语言和生动教学案例为引线,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会教学内容。 

4、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调学生“自我教育”主体功能的发挥,注重教师的有效引导,创新教学流程与手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此,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小结、专题辩论、读书笔记等环节,突出“学生自学+课堂讲授+集中交流”的有效衔接,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化要求”与学生思想成长“内化目标”间的有机结合。

5、以“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突出实践性,发挥主体性,增强实效性”的思路,优化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流程,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所学原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透视和理解现实社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校外专家认为:这一教学模式“围绕大学生政治思想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全面地实施了教学改革,构筑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创新价值”,“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果”。

6、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渠道、多层次挖掘社会教学资源,结合重大时政主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堂教学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课外则通过博客、电邮及网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适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7、以教学建设为抓手,注重青年教师能力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多年来,从教学能力培养入手,运用课程论证、教学法培训与交流、公开课及教师说课等方法,加强青年教师带教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切实提高教学技能和控班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完善教学考核制度,强化教师教学质量观,引导教师钻研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极大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以上七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初步建成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自主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

学校督导组评价:“该教师备课认真充分,授课内容翔实,能够结合学生思想实践和现实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学生评教打分多为“优秀”(90分以上)。学生反映,教师严谨教学的态度、扎实教学的功底、精彩的课堂讲解、丰富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引导,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影响,而以“学生自主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大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社情的了解,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了爱国爱乡之情。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近5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接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3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2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程1项(基于新课程设置的高校思想组织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项目5项。获得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005,排名5/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4,2008)、二等奖2项(2004,2008),主持建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1门(2009)。发表科研论文近20篇(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论文7篇),2010年获“上海市思政理论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

2011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