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是治学之本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是治学之本
发布时间: 2010-10-22 浏览次数: 1034

 

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道德体系,其基础是信用和职业道德。而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有关于师生关系、教师集体、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一系列师德(行为) 规范体系。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师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称呼反映了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也反映了教师所应有的道德标准和地位。师道不立,其教不成。正所谓:医德如何,十日之间分生死;官德如何,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如何,百年之间判盛衰。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力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对于教师的职业素养,相关研究部门做了相关统计和分析,具体的研究如下: 
  (1) 关于教师职业素养的评价。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对待人生的根本出发点,对待事业的基本态度,体现了教师群体的共同意志,是教师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动力。调查发现,85.4 %的同学认为老师“ 热爱本职工作”(包括“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 ),整体情况是好的。同时课题组认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遵循教学规律是评价教师是否爱岗敬业的重要指标,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二者的赞同度不高。 
  (2) 关于师德品质的评价。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我院教师的品德是好的,但是赞同度还不够高, 非常同意自己的老师“职业道德高尚”的只有29.1 %;而调查发现有3.8 %的大学生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说明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优良师德受到削弱。教育工作是无止境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无法用具体的器械来度量,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获,因而不能换回等价的报偿。这样,教师用以调控自己工作的职业道德必然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结果表明,只有31.6 %的学生非常同意自己的老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在社会转型时期,共产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似乎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就当今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创新师德师风建设之理念是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先导 
  师德的内涵是由教师的职业和时代精神决定的,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良师德的同时,师德必须随时代的前进不断创新。而目前社会普遍倡导的“三平” 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的理念,就是要恪守“三平”精神的为师之道,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理念的出发点。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就是说作为教育者要言传身教,要尽心尽责。韩愈说:“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教存。”(《韩昌黎集•外集》卷四《通解》) 。广大高校教师应树立起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切实提高育人水平,精心塑造优良的师德风范,把教学创新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一个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治学严谨、 端正教风和学风是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理念的具体体现。治学严谨,端正教风和学风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必备的素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方法,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与时俱进是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理念的内在要求。我想,师德理念应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创新师德师风建设之理念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师德理念创新要求教师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常建常新。 
  “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理念的主要途径。终身学习,掌握精湛的技艺是新时期教师“三平”精神最重要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之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研究的深入,新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 
   (2)践行转型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注重“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