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多维探析
发布时间: 2011-03-04 浏览次数: 2081

                              江先锋

   历史是一个民族精神之魂,它不仅有助于民族素质的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增强,而且还可以通过历史之鉴,来察往知来,兴利除弊,因此,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不允许忘记或篡改历史。然而,近年来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到处蔓延,成为当前对我国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以“理性思考”、“重新评价为名,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直接质疑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解构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成就,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特别是对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学生有着很强的侵蚀作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混乱,甚至会滋生出种种非理性的政治行为,成为社会的不安定、不和谐潜在因素。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它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从多维视角来把握这些因素: 
一、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意识的复杂化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宏观背景。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在出现在近代的欧洲,五四时期传入我国,但真正发生广泛影响是20世纪80、90年代之后,因此它的传播、蔓延必然受这一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制约,具有一定时代的烙印。(一)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的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发展,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社会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种社会变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特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富差距的急剧拉大。随着一些国企的转制、倒闭,大量工人下岗,社会弱势群体不断产生;与此相对的是一部分高收入群体占据着相当数量的社会财富。二是腐败现象呈高发态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腐败现象在发案频率、涉案金额、人员层次等方面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更为令人关注的是,许多腐败分子往往都是党内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导干部,“两面人”形象令人唾弃。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给大学生们带来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1、家庭周边部分人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仰淡化,大学生所处的小环境发生变化。当前一些大学生的父母以及他们的同辈们,很多人原先都是国有企业的职工,这些受过传统教育的人,在他们看来,一个个国有企业的破产倒闭,不仅仅是实体企业的消失,而是自己原先的信仰的破灭。这种认识使得他们对我们的主流价值失去了热情与驱动力。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现实物质利益,重现实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或商海沉浮而迷信金钱万能,或屡遭挫折而对社会心怀不满。他们的这种精神状态不能不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2、原来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单一化局面不复存在,新的各种思潮呈现空前活跃,大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分化,必然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代表着不同利益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趋于活跃,且各种思潮都有自己的社会现实力量。自然,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必然会受到来自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二)从国外来看,随着我国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在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思潮不断的传入到国内。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政治势力利用其科技的强势,再附加外在的包装,精心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我们常说,历史认知是一个民族“精神国防”,即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苏东剧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向我们进行“西化”、“分化”战略,大肆鼓吹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它们迫切需要寻找变革中国的力量,并且从思想上来渗透改造他们,使其接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崇拜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因此,通过否认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的客观性,通过摸黑乃至于解构我们历史观的科学性,构造其主观臆测的所谓“真实历史”便成了他们欲达到自己目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国内一些人,包括部分知识分子,对我们传统的历史观进行全面的诘难和反思,打着“解放思想”、“反对僵化”的幌子,歪曲历史,从而给人们思想带来很大的混乱。高等学校是西方敌对势力向我们渗透的重要目标,大学生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最直接的影响者,同时也容易成为各种思潮新的传播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们大学生进行渗透,企图潜移默化的进行影响。
二、青年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特点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影响的主体动因

    青年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出生在80、90后,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政治意识在他们的认知和观念中有所淡化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这不等于说当代大学生没有对理论知识的获取、政治理想追求的需求与动力,作为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政治观的建立过程中有着自己主体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影响提供了主体性动因。大学生对历史认知的特点主要有:(一)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但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上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与一般人的通常看法不一样的是,大学生们对历史非但不冷淡,反而有着浓厚的兴趣,有时一部电影也能引发他们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的关注与热烈讨论。与我们过去进行历史教育时过于注重宏大叙事、知识结构的严密以及内容的完整不同的是,现在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碎片化”指获得的知识是单个的而非整体的、孤立的而非联系的。从群体而言,现在大学生已经很少有耐心通过阅读专门的著作甚至系列文章,来从总体上把握某一历史事件,通常是自己需要了解什么就看什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便成了一个重要渠道,而搜索引擎以及社会化媒体让我们获得的知识趋于碎片化。这种“碎片化”的特征,使得大学生无法对自己关注的历史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理解,而仅仅了解其部分、片段。(二)有着极强的探求欲和好奇心,但容易钻“牛角尖”。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激情澎湃,体现在历史知识和理论的了解和把握上,他们有着极强的探求欲和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与探求欲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反传统意识和批判社会现实意识,对传统的宣传用语以及学习模式的不满足,甚至厌倦上;另一方面他们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哪怕明显带有一定偏激性的,只要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迎合其心理喜好的,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上。其乐于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时新杂志刊物,对一些表面花哨的材料,特别是一些自我标榜为所谓“鲜为人知的历史”或相关历史问题的“解密”、“披露”以及“口述”之类的资料异常感兴趣,也受其内容影响较深。同时大学生们在历史学习上较一般人容易钻“牛角尖”,他们都我们主流的教育内容持一定怀疑态度,总是力求获得所谓的“历史的真相”,并通过自己的途径执著的去追寻,且顽固的相信自己的判断就是真相的知识。(三)具有明显的情感性,但理性思维的能力相对不足。青年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虽不十分投入和专注,但具有明显的情感性,他们对历史观点,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有时缺乏理性的思考,这样使得一些错误的历史观能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共鸣,并形成误导。当代大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特点,参与的实践活动不多,社会、生活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看问题时有较大的片面性和较浓厚的感情色彩,容易在价值观念上导致一些错误认知,具体在历史的认知上,他们对一些历史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具有情感倾向性和思维偏好,因此,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一些表面新颖的历史说教、宣传容易轻易附和,带有感情色彩加以评判和接受,一般很少通过理性的思考、判断以及经过一定的比较、鉴别。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质及其渗透、蔓延的特点是其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外在动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经济利益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矛盾的反映,反映了社会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表达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情感与愿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各个领域的种种观点,总结一下有这样几点:一是否定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二是否定五四运动运动以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与正确性;三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优越性与开创性;四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所取得成就的辉煌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宣扬的上述观点,显然是代表了一些因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而丧失了原先的利益或当前无法获得政治、经济利益而对现行的制度不满的势力,是这些势力及其代表在政治上追求的理论化反映,它的观点非常鲜明的印证了其政治诉求: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颠覆我们的价值观;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接受其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现实中既是一种理论形态,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形态;既以一定的理论作主导,又以与一部分人的社会心理相结合为特征,它的运动内在机制是:首先是部分人的心理情绪表现向着理论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即由于某些社会问题引发了部分群体某种情绪性的心理倾向和零散的想法,然后逐步凝聚成逻辑化、系统化的理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特定的群体以及政治代表人物,他们不断对理论进行加工、论证和充实;其次是将理论向社会思潮进行转化并进行扩散,使该思潮在更大范围内的人群中实现思想影响、渗透和沉淀,被他们所接受,形成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接受群体;再次是将社会思潮背后的政治诉求不断显现化、逐步外化为实践行动。社会思潮通过不断吸收社会的物质力量,从而一步步的走向有组织的社会政治运动。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这种现实指向性,使得它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冲动,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渗透、蔓延,来达到影响和控制现实的实践力量,从而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该思潮渗透、蔓延有自己的特点:(一) 方式隐蔽,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政治思潮,由于它所宣扬观点的颠覆性、敏感性和反动性,其本身非常清楚与我们传统的历史观、现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甚至是尖锐冲突,因此该思潮在传播方式上非常隐蔽,表现在表达渠道和传播途径上,这一思潮的理论内容、主要观点在学术层面上总是通过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帜,以学术研究的面貌,通过学术刊物、研讨会和学术著作等表现出来,在社会层面上是以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形式,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来加强自己的渗透与影响。(二)重点突出,注重长远、战略上的目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势力代表非常清楚,在现实社会中推进思潮的渗透、蔓延不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轻重不分,而应当要突出重点群体。所谓重点群体必须符合富有生命力、能推进进一步传播以及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三个特征,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对象,并切实影响他们的思想,使其信服,成为思潮所宣扬主张的接受者和信仰者,这些思潮的政治代表人物才相信自己的长远、战略目标方有可能在将来某一时刻实现。从重点对象的特征来看,学生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使最合适不过的。(三)方向明确,注重向实践进行转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蔓延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理论的宣扬、说教,它的方向非常明确:从思想的影响来达到现实实践的改造,从而梦想一天自己所设想得政治、经济制度能得以实现。如该思潮以所谓的揭露“历史真相”以及客观研究为名,片面放大党在历史上锁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全面责难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就是希望在实践中达到党失去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削弱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而企图某一天能实现“变天”。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不足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基础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与它的教学效果密不可分,只有切实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才能真正起到思想引领、理论武装以及实践指导作用。当前,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离实际需要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价值观引导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也为一些思潮在高校渗透、蔓延提供了空间与土壤。因此,从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基础性地位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影响的基础因素。
  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使他们建立科学的历史观向来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目前,对于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彰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从主体上来说,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师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尽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这只队伍目前还存在这样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中青年骨干严重缺乏,尤其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人比较少;低水平教学现象普遍,难以形成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自身形象不够高大,有的甚至很不高大,人格魅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在一定范围内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广大同学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效。(二)从方法上来说,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致使教育内容比较枯燥。目前,高校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单一、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现象等问题,缺乏实践环节,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在教学的内容上,过分注重政治性,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而忽视了参观调研、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等实践教学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风格与大学生性格特点、心理特征不相适宜,难以激起他们的兴趣。(三)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与之前教育的配套、衔接不当。学生从小学开始便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在中学阶段不断得到巩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当与之前的教育相配套和衔接。但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内容来看,存在着较多的重复、割裂,没有凸显高等教育的目标指向与价值依归,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得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内的各种负面思潮在校园里暗流涌动,制造思想混乱,这主要体现在:(一)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回应大学生关于历史认识在内的思想意识问题,致使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失去信任感和精神的归依感。大学生的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寒暑表,它总是最敏感地反映这时代的矛盾与问题,而且用最坦诚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当中尽管包含着许多片面、模糊的认识,但却总能触及到一些最本质、最前沿的问题,有的甚至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回应这些问题,考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还缺乏这样的说服力,在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敏感问题时,要么回避不谈,要么“大”而“空”谈论一番,没有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结果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抵触、反感情绪。辽宁某大学社科部老师收到了一名学生的来信,该学生在信中说:“在我近十年上政治课的感受中,我没有从政治课或政治老师那里得到能鼓舞自己、激励自己的东西。课堂理论对现实问题也不能提供深入、信服的分析。”由此可见一般。(二)大学生对一些社会思潮产生了兴趣,出现情感倾向,进而有可能动摇甚至颠覆部分学生原先的政治情感乃至于政治信仰。大学生思想的许多疑问,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得不到其认为满意的答案,他们就会对别的、新颖的、与他们问题相关的思潮产生兴趣,思想不知不觉的受其影响,进而对原先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思想观念产生怀疑,再到对现行的制度与道路表示不满,“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

五、现代传媒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辅助因素

    现代传媒特别是互联网迅猛发展,正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影视、网络在带给学生获得信息更加便利,使他们学习、工作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给一些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而言,其对大学生思想的渗透、侵蚀与互联网的普及、发展给它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有关,某种程度上,起了辅助作用。
当前,以电脑、电视、无线电话、人造卫星、光子传输与印刷等现代传媒通信手段为主体的传播网络,已经把地球变成一个紧密的信息网络整体,这对于人们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高校而言,现在,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使得他们可以自主的从海量的信息中选取需要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可以自由浏览各种观点的政治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使他们在网络上个人身份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可以很放开的搜索信息;网络的交互性使得他们可以将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沟通,进行传播。当前一个时期,我们的网络信息有着鲜明的几个特点:(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这一趋势下,积极思考“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尽可能避免负面信息的侵蚀。(二)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将越来越打破了外在力量对它的控制与封锁。网络信息平台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的特点,使得任何信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无一例外的被广泛的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超越时空界限、快捷及时方便,具有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无法比拟的优点。(三)网络信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国家及其思想意识。无论是信息内容、语言系统还是思想体系,目前在网络上居于主导地位是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网络上思想斗争异常激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
网络媒体的上述特点,说明其带给学生的不光是正面的功能,实际上,它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效应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特别是其信息的复杂多样,鱼龙混杂,很难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分清哪些是真,那些是假,容易养成网络的依赖症和偏信症,不利于他们心理的成长与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影响主要有:(一)信息接收广泛且多元,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有可能被有害信息所侵蚀。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一些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来听到更多方面的声音,并自信能够对信息真伪作出判断,凡是迎合其心理喜好的,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从情绪上来看,他们较为容易接受社会思潮中具有反传统的有关内容,不少学生对网络上所散布的一些情感言论,注重在表象上的自我感受,对于其中所隐含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则缺乏观察、思考,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些负面思潮的影响。(二)由于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多元化的网络文化有可能扭曲他们原先的价值观,使其要么面临着一定的政治困惑与迷惘,要么表现得愤世嫉俗,在政治观上好走极端。现在各种思潮其传播方式隐蔽化、语言生活化,一般不会非常露骨的把自己的诉求公之于众,而总是围绕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热点问题隐晦的展开,潜移默化式的渗透,同时,在语言选择上,善于运用符合大学生年龄段风格、为其所喜闻乐见的时髦语言。(三)大学生不仅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他们中还有部分人可能是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乐于接受信息,而且还喜欢将自己意见与他人进行交流。目前,大学生不仅喜欢从网络上收集信息,还乐于进行交流,其主要的交流平台有校园BBS、校内网、百度帖吧、校友录、个人博客、各大论坛及QQ等各种网络聊天工具等。“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仅看,看了很多,还信,BBS网站上可以随意乱说,而且我发现很多的持有正确意见的人并不一定发表意见,倒是喜欢发牢骚的人喜欢发意见。”这说明部分受负面思潮影响的学生又成为新的传播者。

■本文作者:江先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