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和发展,科研处积极响应校党委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科研工作实际,着力突出科研工作特色,努力探索文明创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载体。近几年来,科研处着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努力促进学校科研内涵发展,以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以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目标,积极吸引和集聚了一批以新兴信息技术研发为主体的高科技企业,既提升了长宁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了长宁区产业发展,而且也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了有效渠道。在校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推动下,经科研处、校办、规划处等部门精诚合作,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精神,于2010年9月30日完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申报的材料组织、赴京答辩、现场审核等全部工作,将等待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最终认定批准。
一、项目背景
大学科技园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科技园建设有利于高等学校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路子,通过科技园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并由此获得社会更多的支持。
大学科技园还将有力推动高校融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之中。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拥有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集聚等优势,联合科技园内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相关组织,通过技术研发合作、知识产权转让、人才流动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促使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科技园的平台上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既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研发,开发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提升产业能级;又促进了校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特别是工程师的培养,为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同时在为企业服务中,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育人质量。
近几年来,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要求出发,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十五”期间,两部颁布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并于2006年颁发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还提出了推动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措施。在此宏观大背景下,我校也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并于2006年1月,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依托仙霞路校区创建了大学科技园并积极建设和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
我校积极建设和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响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地区发展战略要求以及上海市长宁区“数字长宁”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的重要举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认定将进一步加快我校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巩固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产业集聚,提升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创新功能。
二、工作思路
学校积极建设和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和上海市科技产业政策为指引,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提出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努力对接上海“四个中心”和长宁区虹桥商务区建设,立足自主创新,加强区校合作,紧密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和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加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和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和校区、城区和园区三区联动发展。
学校积极建设和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依托上海市长宁区数字科技产业的区域优势,采取“多方共建、资源共享、三区联动、公司运作”发展模式,建立大学校区、科技园区、长宁城区“三区联动”的运行机制。推动园区内科研机构与孵化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等学校与孵化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适应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进一步集聚高校优质创新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功能,推进科技园的技术创新和提升科技园的产业能级;紧紧围绕上海市和长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在相关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尤其是新兴通信技术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坚持内涵提升与软环境建设相结合,基础设施与软环境同步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基础上,更加注重环境氛围、创新文化、服务功能和影响力的提升;积极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信息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注重服务创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提高科技园综合服务水平,努力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产业化三位一体功能布局,推动园区和谐发展。
我校科技园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是建成以新兴信息技术研发为核心,形成NGB、NGN的网络电视产业集群,多媒体技术产业集群,现代交通一体化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促进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和科学定位为科技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由校长和长宁区区长亲自挂帅,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和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将大学科技园纳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列为学校重点建设项目。长宁区也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建设列为城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学校和城区政府领导双重推进下,大学科技园建设获得了强大支持,学校的学科专业资源、长宁区的产业资源高度集聚科技园,使大学科技园成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长宁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期以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提出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办学模式。提出了”四主动个纳入“的办学思想,即就是学校发展主动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依据这一办学思想,学校确立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优秀工程师摇篮,建设一所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
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可以说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为大学科技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科技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了加快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在政策和制度上加以落实,提供政策保障,为园区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学校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批推动大学科技园发展,鼓励孵化企业入驻园区,鼓励教师进入大学科技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大学生入园创业,以及校外企业或个进入大学科技园创办高科技企业,以及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给予政策鼓励。
学校作为大学科技园的主发起人,在引进政府和社会力量投资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从最初的30万注册资金,后追加投入300万资金,最后达到1000万资金投入,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园区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从最先提供2.5万平方米用于大学科技园,到进一步增加到5万平方米,进一步规划达到仙霞校区85亩全部投入大学科技园,学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
学校还对大学科技园区内的重点项目给予重点配套支持。学校凭借大学的信誉和无形资产为科技园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园的软硬件水平显著提高,营造了良好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3、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了科技园校企互动,为科技园发展构筑了坚实平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还凭借自身与上海企业界有着紧密联系的优势,与上海的大产业集团开展了广泛合作,先后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航空公司、上海地铁运营公司、上海交通运输集团公司、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等几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强有力地支撑着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对接“海陆空”现代交通运输产业链的重点学科群,产生了一批特色学科。
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学校通过与企业集团联合在科技园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研究基地和联合实验室,构筑校企合作的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学的人力资源支撑了企业发展,科技园企业为大学教师提供的创新平台。大学科技园平台上建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成为学校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双重推动力,为园区内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注入了活力。
4、校区精诚合作为科技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学校与长宁区政府精诚合作,共同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学科支撑、特色集聚”的思路,政府、学校、企业联手,以资金为纽带,按照市场化模式开展互利双赢的合作。
一方面长宁区政府通过制定资金援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市场扶持政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科技园进行整体规划、环境建设等等举措,帮助科技园获得诸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人才引进、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基金申报等方面的支持,以营造有利于科技园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促进入驻企业资源效益最大化,吸引相关领域研究机构、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等集聚科技园区,推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使科技园区成为交通运输、无线通信、现代物流、时尚艺术和国际商务等产业的孵化基地;对入驻园区的企业,经过孵化器认定后,对企业交纳的各项税收的地方收入部分由区财政安排孵化器专项资金给予扶持。2007、2008、2009三年来,长宁区专项孵化资金支持园区分别为205万元、482万元、554万元,三年共计1241万。
区政府积极支持科技园孵化基地拓展,协调国资公司和楼宇业主,与江苏路369号兆丰大楼、长宁路1027号多媒体产业园,华敏基地、临空科技园等签订优先租赁合作协议,并给予1.87万平方米的孵化面积支持。
另一方面,双方通过完善合作机制,为双方长期合作和园区长远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双方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成立一个双方参与、精诚合作的大学科技园治理委员会,成立利益与风险共存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运作定位于科技园区的长远发展,注重引进先进的公司化治理理念与机制,保证运转方法科学,以放大双方优势资源。区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支持园区建立企业服务机制,鼓励支持园区内企业联合开发市场和承接项目,加大对园区现有项目的推介力度,支持园区参加科技项目交流会,扩大企业融资的推介面。区政府与我校共同推进园区创新工作。安排资金,资助学校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致力于源头创新,积极向风投公司推荐技术先进、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
四、主要成效
在校领导的关心和直接推动下,我校大学科技园从2006年初创建以来,经过创业努力、发展探索,已经开始步入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科技园的空间规划与环境建设已基本成型,企业集聚、信息集散、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批孵化企业正在迅速成长,科技园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的创新氛围已初步形成。
1、构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大学科技园运营的重要保障。我校科技园将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和科学技术力量,凭借学校与上海市长宁区政府的战略合作平台,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支撑体系,营造优越的创业创新环境,为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孵化、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形成了功能齐备、配套齐全的科技园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
经过4年建设,我校科技园具备了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坐落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长宁区仙霞路350号校区内的大学科技园主园区,拥有2.4万平米建筑面积,包括科创楼1.2万平方米、通信楼0.4万平方米、创意楼0.8万平方米。技园另一个园区是多媒体孵化基地,地处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1027号(兆丰广场)、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369号(兆丰大厦)、延安西路728号(华敏大厦)。
我校科技园以其完备的功能,完善的服务设施为入园企业获得良好的研发和经营环境。科技园拥有完备的物业管理、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会议培训设施、餐饮住宿、1000kW配电设施等设施,这些设施支持了大学科技园企业的顺利运营。科技园还围绕园内孵化企业的创业需求,整合长宁区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政策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为进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目前,大学科技园已经形成了优良的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大学科技园已经建成了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入园孵化企业提供投融资、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让、技术转移、科技情报与信息服务、项目申报服务,政策咨询、市场渠道与推介、人才培训、综合配套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2、引进了一批孵化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科技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从2006年建立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7年,引进孵化企业22家,企业缴纳综合税收712万元,获得长宁区孵化扶持资金205万元。
2008年,引进孵化企业26家,企业缴纳综合税收1322万元,获得长宁区孵化扶持资金482万元。
2009年,引进孵化企业4家,企业缴纳综合税收1033万元,预计获得长宁区孵化扶持资金554万元。
2010年,又引进孵化企业4家。
迄今为止,大学科技园累计引进各类企业和机构共106家,其中在孵企业57家,在园企业1家,毕业企业13家,机构35家。其中师生创业企业与机构33家。2009年,科技园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25亿元。
3、入孵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与创新成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对接长宁区的“数字长宁”、“时尚长宁”的产业定位,凭借长宁区的支持新兴信息产业和多媒体产业的产业政策,积极吸引从事新兴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发的企业入园孵化,逐步在新兴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领域形成了较高的行业集聚度。目前,大学科技园从信息技术系统的原始技术创新、专业投资、软件开发、软件服务、网络电视、互动电视、数字电视、校园网电视、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网络技术培训,直至网络大众消费点评,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整合与贯通。近年来园区共有4家企业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称号,有6家企业获上海市软件企业称号,有4家企业获上海市和长宁区小巨人企业称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的入园孵化企业,不仅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成效,企业获得了成长,而且孵化企业也为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三年,大学科技园的入园企业已经累计为长宁区地方财力(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收)贡献了3068.27万元。2009年科技园的在孵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2497.29万元,大学科技园运营与发展绩效情况呈良好态势。
在大学科技园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下,入园孵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获得了显著增强。以“上海未来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从事新兴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并且产生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些入园孵化企业逐步立足产业前沿。近几年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企业已申请各类专利149项,其中发明专利96项,占专利申请总数的64%。
4、科技园成为校企产学研合作机构集聚地
我校科技园为学校与企业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构筑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办学模式的内涵,极大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综合竞争力。
长期以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先后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航空公司、上海地铁运营公司、上海交通运输集团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华宜集团公司等几十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校企合作产学研战略联盟。学校还与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长宁区人民政府、普陀区政府、虹口区人民政府、金山区人民政府,以及上海市经济信息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市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
我校科技园成立后,学校将与大企业集团构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入科技园区。在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平台上,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促使学校的学科资源与企业资源直接嫁接,这不仅极大增强了科技园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研发能力,而且使大学科技园形成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目前,大学科技园内有35家具有产学研合作背景,有很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这些入驻科技园的科研机构为今后学校师生加盟孵化企业作了前期准备。
五、师生感言
自2010年7月17日,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联合推荐,我校正式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来,科研处按照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要求,认真准备认定材料,在长宁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校领导及有关处室的关心帮助下,完成了认定材料的上报、评审答辩和现场考察3个环节的工作。在学校科技园建设和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过程中,我们多次组织召开建设和申请认定工作座谈会、研讨会,邀请了包括市科委、市教委、长宁区政府等部门的领导、兄弟院校的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多家企业的负责人,许多老师和学生都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我校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2010年9月30日,由科技部、教育部联合组成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现场考核组对我校大学科技园进行了实地核查,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我校在推进科技园建设的过程中,工作扎实,特色鲜明,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至此,我校已完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申报的全部工作,将等待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最终认定批准。
回顾我校建设和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是申报成功的坚强保障,精诚团结、追求卓越的工作团队是申报成功的坚实基础;敢想、敢做、能做、会做是申报成功的关键;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理念是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直面困难、敢为人先、勇于进取的精神是收获喜悦、分享成功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