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实施背景
邮轮产业在上海飞速发展,伴随着吴淞口邮轮港的正式投入运行,国际邮轮母航次每年数量递增,邮轮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据统计,2012年,共有49个航次停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码头,其中60个航次为母港航线,并有4次两船同靠吴淞港。因此,邮轮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了井喷的状态。各大邮轮公司都在积极招募邮轮港口岸上服务实习生。在宝山区政府和学院党政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院与吴淞口国际邮轮发展有限公司、海岸线国际旅行社上海办事处积极对接。
二、项目实施方法
2011年10月21日下午,宝山区发改委王友农主任、吴淞口国际邮轮发展有限公司陆光原总经理、宝山区滨江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江瑞勤副主任、李小年副主任一行来到我校仙霞校区,与我校就邮轮人才培养和宝山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交流。2012年4月管理学院副院长邱羚、党委副书记虞蓉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总经理陆光原及相关领导召开洽谈会。会议就吴淞港运行期间所需的工作人员、要求进行了沟通。2012年4月,虞蓉老师和金佳雯老师一同前往海岸线国际旅行社与该公司总经理商讨产学合作事宜。会议就歌诗达维多利亚号邮轮运行期间所需的工作人员、要求进行了沟通,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此外,吴淞港、海岸线等单位为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工作及服务,特别请公司资深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进行了培训,即全面又有针对性的让所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工作性质、要求及内容。经过各方的积极配合和推进,终于我院学生于2012年5月18日顺利站上岗位,至此开始了邮轮港口实践的工作历程。
此次参加邮轮实践项目的学生以邮轮专业为主,同时也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招募,人数共计128人,其中常规工作人员吴淞港38人,海岸线59人,其中包含了我院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截止至十一月我校学生在吴淞港实习近1000人次、海岸线实习人数也达到600人次以上。管理学院的同学们在港口从事办理票务、游客引导、行李托运等实践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职业人的责任感,体会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领悟到辛勤劳动的真谛,同学们从原来的理论学习转变成实践学习,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三、实施成效总结
此次实践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志愿者工作有机相结合,在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上积极创新,通过建立“两个课堂”(即校内第二课堂与校外实践课堂。)、构建“三个平台”(即以专业实践、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构建多角度学习实践平台;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构建学生科研能力平台;以品牌效应为依托,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1、以专业实践、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构建多角度学习实践平台。
学院坚持多角度构建学习实践平台,以志愿者服务与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接,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及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2、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构建学生科研能力平台结合学院相关管理专业及志愿者实践活动,专业老师带领同学进行科研训练。科研训练和科研训练机会是学生尽早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走进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进行整合,参与科研与创新训练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科研与创新的过程,去了解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对科学研究的能力。学院邮轮专业学生成功申报科研项目3项,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1项。
3、以品牌效应为依托,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校企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专业实践、志愿者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在为他们个人赢得赞誉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在企业中的形象,有力推进校企合作,成功与2家企业签定产学合作协议。
管理学院在2012年度邮轮实践工作中,坚持“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理念,以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为宗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用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实践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具有专业导向的社会志愿服务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过程,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