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游览了西湖,特别喜欢并写下了不少诗,其中一首写得很好,‘山站在那,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飘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动’,他还表示想在西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
只有文化最能打动人心。前不久,在G20峰会欢迎宴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深情讲述的这个小故事,一下子拉近了与外国友人的距离。
事实上,无论外交出访还是出席国内的重要场合,热爱文艺的习近平总会从文学视角思考问题、治国理政,并娓娓道来好书对自己品格修养和人生态度的影响,以及他对好书的感恩情愫。
爱文——习近平与三本书的故事
“晓声,我跟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直到今天,同样当过知青的作家梁晓声,依然清晰地记得两年前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与总书记简短交流的情景。梁晓声认为,习近平所说的“不一样”,是指精神层面的不同,书籍是习近平的“第二故乡”,使他在各种磨难中变得坚强。
梁晓声回忆,座谈会结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与他驻足而言数句,谈到了好书与下乡经历对他的重要影响——“当年我是知青时,压力越大,我反而越坚强。”
正是这些阅读,陪伴他度过在梁家河窑洞里,靠着墨水瓶做的煤油灯,读得如痴如醉直至深夜的岁月,也在他成为最高领导人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使他拥有了不断前行的精神信仰。
比如《浮士德》。对于不到16岁就去陕北小村里插队的习近平来说,找寻这些作品并不容易。他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回忆说,当年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后来对方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这本“30里路借,30里路还”的书,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一部诗剧,长达一万多行,通过对浮士德所经历的校园、爱情、政治等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他追求真理和完美人生境界的精神历程。正如书中脍炙人口的一句格言“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波涛,我要纵身跳上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比如《老人与海》。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曾和与会者分享过自己的海明威“情结”。书中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去古巴,他还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他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以此体验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习近平为何会如此推崇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呢?这部作品到底有什么超凡魅力?且看看作品中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字——“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硬汉精神”,这种“硬汉精神”贯穿全书始终,也在作者海明威的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成为了作品最吸引人和最感染人之处。
再比如《怎么办》。2013年访问俄罗斯期间,习近平与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曾提到,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并深情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岁月。在随后的演讲中,更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尖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狱中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曾是俄国青年的旗帜。故事围绕自由劳动、妇女解放和秘密革命活动3条线索展开,提出只有斗争才能改变人民的厄运,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为接近人民跑遍了整个俄罗斯,为锻炼革命意志,献身自己的理想,宁愿生活极其俭朴清苦。
的确,这些经典名著,不仅使那个陕北青年打开了世界的窗户,也真切地帮助他在真实世界中众横捭阖。
尊文——与文化人真诚交朋友
“这是领导人与文化人的一次感人至深的交流。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与心的赤诚相对,是人格与人格的欣赏,是对人才的由衷尊重,令人想到高山流水谢知音般的境界。习近平为贾大山三次落泪,我读这两篇文章也是眼热心酸。”评论家雷达读过习近平的旧作《忆大山》和纪实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后,为他们的友情感动不已。
那时习近平才20多岁,到河北正定任县委副书记。这个年轻的县委新领导,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是当地业余作家贾大山。习近平曾在《忆大山》一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更早一些,当习近平还在黄土高原插队当农民时,曾与陕北作家路遥相熟。2015年春节后,改编自路遥名著《平凡的世界》的同名电视剧热播,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提及:“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那是在1970年至1973年间,当地回乡知青路遥喜欢结交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和习近平成了朋友,两人多次长谈,话题涉及文学、民生、理想、国家。
还有一件事同样让习近平难以忘怀。1982年,他去河北正定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那部曾激励过无数青少年的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剧本,正是由他与陆柱国两人合作改编。临行前,王愿坚叮嘱习近平:“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与文化人的这些交往,不仅显示了一位地方领导对他们的敬重,对文学的热爱,也让他与文艺工作者惺惺相惜。
“时间有限,我们就不休息了吧。年长的同志们若觉坐累了,可以离座去休息休息,为老同志们安排了休息室。老同志们离座时,烦请服务员悉心搀扶一下。”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这个细节,至今让梁晓声十分感慨,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国家领导人对老艺术家如此关爱。他说,“一个喜欢中国古典铁马金戈之边塞诗词的青年,一个偷偷读过雨果、托尔斯泰、杰克·伦敦和海明威的青年,大抵总会是那样的。”
用文——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心声
“他不仅是爱读书的人,还是深谙文艺之道的人。”梁晓声如此评价两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习主席所作之报告,是最不像报告的报告——无文件语,无套话,“更像是文化、文艺界有理想、有追求、有坚持、有恪守、有责任感、有使命感,亦有忧患、有批评之一分子,与同行们交流自己关于文化、文艺之事的思考、主张与希望,以求共勉。”
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便充满诗意魅力。比如谈到文艺创作时,他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治学的三种境界,创造性转换,赋予了新的内涵,并以此寄语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不只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每次出访,习近平在讲话中,常常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心声,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感情,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示信心,用诗一般的语言引经据典,不仅帮助习近平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也展示了一个底蕴深厚的中国形象。
比如在俄罗斯,他一口气列出了11个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包括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在巴西,他引用国宝级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名言“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在阿根廷,他引用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中的话“兄弟之道是团结同心”;在韩国,他引用该国诗人许筠写下的“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诗句。
一位外国哲学家曾讲过:“人的语言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习主席讲话的语言风格,正如他的执政风格;习主席讲话的独特魅力,正如他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