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共建共享 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强化责任担当校,社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

60、有序开放学校相关资源,积极参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社区对学校的文明创建工作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复原烈士形象,松江启动“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项目

第一次见到作为烈士的父亲的复原画像时,做过几十年警察的铮铮铁汉蔡德奎眼里泛起了泪花,对他而言,透过黑白的素描,“父亲”这个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蔡德奎一直想为父亲蔡财根的墓碑上留一张画像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帮他圆梦的是松江烈士陵园启动的“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项目。

蔡财根烈士复原画像

近年来,松江烈士陵园通过发起为烈士寻亲活动,陆续与一些烈士家属取得了联系,也曾做过为烈士画像的尝试。“经过沟通,我们发现烈士家属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我们的一些志愿者缺乏专业的美术功底,难以达到画像的要求。”烈士陵园主任卫琳告诉记者,从去年6月起,烈士陵园开始酝酿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项目,希望通过画笔来传承红色文化。

经过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驻松高校志愿服务联盟的牵线搭桥,烈士陵园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去年12月,“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项目启动。艺术设计学院的大学生们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通过实地走访、聆听口述、老照片临摹、电脑模拟合成等多种方式还原烈士形象,并由烈士的家属、战友对画像进行评审,志愿者将根据他们的建议对画像不断进行完善,直到家属表示认可。

1月26日,项目组成员来到上海市松江烈士陵园,一起参观并聆听了抗美援朝烈士的英勇事迹。经过前期沟通,目前有10位烈士家庭有画像的需求。烈士陵园方根据实际情况,将画像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把为蔡财根画像排在了项目首位。

郑梦生戴上眼镜端详良久残损的画像

1951年,蔡财根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10月,儿子蔡德奎出生还未满六天,他便匆匆随部队离开了家乡,没想到这一去他便再也没能回来。蔡财根牺牲后,家人为了纪念他,曾经在1966年专门请画师根据他生前在部队的一张半身照画了一幅画像,但画像与蔡财根本人相差较大。经过漫长的岁月,画像虽得以保存下来,但是表面破损严重,只能依稀看出蔡财根的五官特征。郑梦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见过蔡财根的见证者,今年已经89岁高龄。他与蔡财根自幼一起长大,是亲密无间的挚友。在郑梦生家中,志愿者递上那幅残损的画像,向他询问画像与蔡财根本人的差别。郑梦生戴上眼镜端详良久后告诉大家,这张画像和蔡财根本人大约有六分相似。

根据郑梦生的口述,同时参考残损的画像和蔡德奎年轻时的照片,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们画出了两张素描初稿。带着初稿,蔡德奎和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再次拜访郑梦生,征求他的意见。如今,经过选定留下的其中一幅画像已经改了三稿了,正在进行最后的细节完善。“我一直以来的心愿终于了结了。”蔡德奎说。

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志愿者们拜访郑梦生

项目成员为烈士画像——“画笔下的红色传承”

据了解,目前整个松江烈士陵园共有172块烈士墓碑,其中只有73位烈士的墓碑上有遗像或者画像。烈士牺牲的时候大多在二三十岁,没有留下照片或者画像,现有的素材中很多只是烈士直系亲属不同年龄段的照片,需要根据相关口述资料进行复原。亲眼见过烈士的见证者很多也已经上了年纪,记忆难免有些模糊,画像的难度较大,也极易出现偏差。

“通过这样的志愿服务,同学们聆听了烈士的英勇事迹,用画笔去一笔一笔描摹出烈士的长相、神情,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卫琳说,家属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能有几分相似就不错了,他们更希望能通过这样一张画像留个念想。



61、落实献血任务,完成征兵计划,开展拥军优属、双结对、社会捐助、扶老帮困等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区)治理。

后勤实业发展中心认真做好学校义务献血的各项后勤保障及组织工作。各学院按照不同上课时间,分时、分批安排好献血时间,积极动员,组织有序。2021年度我校共计2123人参加献血,其中教工 26 人,师生超额完成献血任务22人,共捐献热血近42万毫升。

参加无偿献血学生

校领导慰问无偿献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