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生态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后勤保障  生态校园

57、推进垃圾科学分类减量处置,推进爱粮节粮、减塑限塑相关工作。学校生态环境优美,校园绿化率35%以上,注重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管理,落实绿色学校(节水节电)创建要求。

务实行动,落实学校生活垃圾分类

2021年,我校在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62所高校垃圾分类实效考评中位列第二。

自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学校成立了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设推进办公室在后勤实业发展中心。结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要求,学校通过建章立制、科学规划、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垃圾分类容器采购、垃圾房改造和分类清运等措施,2021年学校又投入80余万元新建湿垃圾回收利用系统,实现餐厨垃圾的就地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同时,后勤将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实施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建立了工作“日巡日检”、管理“定网定格”等机制,逐步构建起“四结合四提高”的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学校设计了“垃圾分类第一课”视频微课程,建设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体验区”,将垃圾分类专项知识融入到新生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中,努力提升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分类的意识。

谋而后动,提升校园绿化品质

学校(松江校区)占地总面积为63.82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29.13万平方米,集中绿地面积19.45万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为45.7%和52.6%。校内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常绿灌木、地被植物等,目前已达到221个品种。

学校在创建过程中坚持做到规划先行、统一部署,在做好日常绿化养护的基础上,多次邀请市、区两级绿化主管部门专家参与我校绿化规划。通过近两年的持续投入与不懈努力,建设了艺术楼绿化庭院、沿河健身步道、月季长廊等绿化项目,校园绿化做到乔、灌、花、草相互搭配、相互衬托,做到四季成绿,四季见花,特色景观和网红亮点相结合,景观效果突出。

2021年获评上海市花园单位。

创新理念,杜绝粮食浪费

学校后勤实业发展中心从始至终牢牢守住餐饮安全底线,并且通过“前、中、后”一体化的做法杜绝粮食浪费。

前端:加强食材“采购-加工-烹饪”流程管理

在工作环节中,后发中心食堂每日都会检查仓库存货量和保质期限,根据用餐实际情况,分析常规菜品的销售热度,提前做好食材采购以及备餐安排。面向食品加工及烹饪环节,后发中心针对原材料使用期限,剩余食材的保管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细化的行为规范要求,通过制度化的后厨流程管理,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中端:创新宣传形式、优化售餐模式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制止餐饮浪费”宣传教育活动。在食堂显眼位置张贴节约粮食公益宣传广告,布置宣传海报、墙贴、小桌卡等,时刻提醒就餐人员节约粮食,引导同学们厉行节俭。

后发中心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推出小份饭菜,在严格把控每份菜品品质的同时,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胃口,按需购买,也鼓励师生自带餐具打包,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后端:完善厨余垃圾分类管理

将利用技术手段对湿垃圾进行自动化就地降解,基本完成湿垃圾就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有效减少湿垃圾转运量的同时,转化出有机肥,大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制止餐饮浪费现象后端管理的“变废为宝”。

步履不停,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高度重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不断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培育师生节能意识。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和各部门、学院的积极参与下,近年来,工程大后勤积极推进智慧光伏、智能湿垃圾处理、LED灯改造、节能管理平台建设节能新产品、新技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教育和引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来,我校荣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上海市节约用水示范学校、上海市非常规水源利用(雨水综合利用)案例评选一等奖等荣誉。

坚持特色,做好后勤劳动育人

后勤实业发展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后勤组织丰富多彩的植树绿化第二课堂活动,号召学生通过义务植树等活动接受劳动教育。建设多处义务植树护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占地约800平方米的“程园果树林”、400平方米“程园桂花园”、多个约100平方米的“爱粮节粮试验田”,此外还与工程大泗泾附校牵手共建200平方米的“初心苗圃”,数百名师生参与初建,数百人次共同养护。与学生工作部联合举办“工程大学子后勤服务体验日”活动;开办具有工程大特色的劳动教育公共选修课、线上“劳动技能大课堂”课程;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工具创新设计项目,成果直接反哺校园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特色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学生便于参与的体验平台,设立劳动教育体验岗,邀请学生代表有序参与后勤工作中,让学生通过后勤体验,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切切实实地感受学校环境的变化、认识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